<nav id="iqusn"></nav>

      
      

      <nav id="iqusn"></nav>
      掃描關注微信
      知識庫 培訓 招聘 項目 政策 | 推薦供應商 企業培訓證書 | 系統集成/安裝 光伏組件/發電板 光伏逆變器 光伏支架 光伏應用產品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政策 » 正文
       
      廣東:推進生態修復,社會資本成為生力軍
      日期:2022-07-13   [復制鏈接]
      責任編輯:sy_sangjuanjuan 打印收藏評論(0)[訂閱到郵箱]
       曾經的養殖塘,如今已長滿郁郁蔥蔥的紅樹林;昔日的不毛之地,化身為現代化的光伏發電站;滿目瘡痍的廢礦山,蛻變為風景秀麗的生態公園……隨著生態修復工作的持續推進,類似的場景在廣東的許多地方上演。

      生態保護修復歷史欠賬多、資金壓力大,廣東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的?記者了解到,除了加強政府財政資金支持以外,廣東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并制定相關的制度辦法,為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提供政策保障,不斷推動生態修復工作走深走實。

      修復生態可獲自然資源特許使用權

      “廣東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三五’以來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在近日廣東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介紹說。這其中,不乏關于生態修復的。

      以紅樹林修復為例,廣東紅樹林面積15.96萬畝,面積全國最大,分布在全省14個沿海地市。目前廣東正在謀劃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提出實施紅樹林整體保護六項舉措,2025年將完成營造修復8000公頃紅樹林的任務。

      為給紅樹林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廣東修訂了《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設立紅樹林濕地保護專章,印發《海岸線占補實施辦法(試行)》,建立了占補平衡制度,完善紅樹林營造修復獎勵機制,提出了營造1畝紅樹林共獎勵0.5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激勵措施。

      “這個制度,引起了很多企業的關注,激發了他們參與生態修復的熱情。”湛江市自然資源局海洋規劃與經濟科科長楊鋒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已經有十幾家企業找到他們了解相關的政策規定,企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生態保護的政策引導方面,廣東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介紹,廣東正在起草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核心的內容是賦予修復的主體在一定期限內擁有自然資源的特許使用權。

      “我們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工作實踐,選取了10個點進行試點,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營造修復,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屈家樹表示。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是解決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資金來源渠道少、籌措難度大等問題的有效手段。”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東正在積極探索導向明確、路徑清晰、投入持久、回報穩定的資源導向型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形成“誰保護、誰受益,誰修復、誰受益”的市場化、多元化良性互促機制。

      “藍碳”交易助力紅樹林保護工作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湛江持續強化紅樹林濕地的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增,促進了湛江紅樹林濕地生態功能的修復改善。“由于管理區域面積大、管理單元分散、管理人手不足等問題,人為活動干擾和紅樹林局部破壞問題仍有發生。”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吳曉東介紹說,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就指出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存在局部侵占或破壞紅樹林等問題。“雖然經過幾年努力,我們完成督察整改任務,但是退塘還林壓力、后期管護力量薄弱、資金缺乏等問題,都影響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最終效果。”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穩步推進紅樹林修復工作,保護區管理局與有關方面探索建立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19年,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與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將2015年至2019年在保護區范圍內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產生的碳匯,開發成我國首個符合核證碳標準(VCS)和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CCB)的紅樹林碳匯項目。

      2021年6月8日,保護區管理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正式簽署首筆核證的5880噸碳減排量的轉讓協議。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購買碳減排量,用于抵消該基金會開展活動時產生的碳排放。項目收益將用于修復的紅樹林的管護以及社區參與等工作,以持續維護紅樹林生態修復的效果。

      “實際上此次交易的資金并不多,但是意義卻很大,有效盤活了自然資源資產,這對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紅樹林等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助推實現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吳曉東告訴本報記者。

      與此同時,湛江市于2022年4月16日成立“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紅樹林生態保護工作。楊鋒告訴記者,隨著湛江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推進力度的不斷加大,紅樹林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部分公益組織和企業對紅樹林保護修復產生濃厚興趣,熱切表示希望可以參與到其中來。


       
       
      湛江市高橋紅樹林保護小區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昔日不毛之地成亮麗風景

      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北排土場的100兆瓦光伏電站空曠靜謐,綠樹環抱中,一排排藍色的太陽能電板在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十幾年前,這里是茂名油頁巖露天礦的北排土場,傾倒的煤渣冒著濃濃的黑煙,是寸草不生的荒蕪之地。如今,經過生態修復之后,搖身變成了廣東省目前最大、茂名首個地面光伏能源發電站——廣東粵電茂名露天礦“林光互補”項目。


       

      廣東粵電茂名露天礦“林光互補”項目

      “生態修復涉及金額量大,對于財政并不富裕的茂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壓力。”茂名市生態環境局財審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北排土場修復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由光伏企業投資參與修復改造,把廢棄排土場建成綠色能源光伏園區,通過種植苗圃綠化,建設觀光亭、休閑亭、休閑小道等打造成集觀光、休閑和光伏發電為一體的陽光公園。項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達到“一地多用”的效果,總投資約10億元。

      據光伏能源發電站有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平均每年可為電網提供清潔電能約10321萬千瓦時,有力緩解了環境保護壓力,實現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節能和環保效益顯著。“我們通過發電獲取效益,當地政府也有稅收,真正讓廢棄排土場變廢為寶。”

      記者了解到,北排土場只是茂名油頁巖露天礦修復的一部分。茂名油頁巖露天礦從1962年投產到1992年停產,在為緩解國家石油困難作出特殊貢獻的同時,也留下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當地按照“引水、種樹、建館、修路”的系統性生態修復思路,將昔日的城市“傷疤”蝶變成了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礦山生態公園。在修復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茂名石化公司(露天礦歷史開采主體)參與到生態修復和露天礦博物館的建設及展品收集中去,總投入超過5000萬元。

      而隨著廢棄礦區系統性景觀改造的不斷推進,礦區生態環境不斷美化,成了茂名市的城市名片,吸引了社會團體、組織自發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去。礦區復綠過程中,社會組織、人民團隊、企業、志愿者自發捐種樹木、物資,相關捐助合計價值約1200萬元
      原標題:廣東:推進生態修復,社會資本成為生力軍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陽光工匠光伏網】官方微信
      投稿熱線:0519-69813790 ;投稿郵箱:edit@21spv.com ;
      投稿QQ:76093886 ;投稿微信:yggj2007
      來源:中國環境報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圖文新聞
       
      熱點新聞
       
       
      論壇熱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廣告服務| 會員服務 | 企業名錄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蘇ICP備08005685號
       
      日本成本人H动漫无码免费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